油茶又名茶籽樹,屬于山茶科山茶屬,是我國特有的食用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油料植物。油茶是錦屏縣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是貴州省五大類特色產業之一,栽培歷史已達數百年。二十一世紀90年代初期,錦屏縣油茶產業有短暫的衰落期,九十年代后期,油茶生產又逐漸被重視。2010年錦屏縣利用林業、扶貧等項目,開始對油茶進行規模化產業基地建設。目前,油茶已作為錦屏縣委、縣政府明確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扶貧攻堅載體,是錦屏縣“6個10萬”綠色現代農業工程之一。
油茶種植
1、錦屏縣油茶產業概況
(1)現狀概況
錦屏縣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新化鄉、敦寨鎮、鐘靈鄉、啟蒙鎮、平秋鎮、偶里鄉、大同鄉等鄉鎮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區,其他鄉鎮為零星分布。全縣油茶品種良莠不一,樹齡老化,林分疏密度過大,單產量低,生產投入資金、技術極少,常年處于任其生長狀況。
產品加工業不發達,縣內僅有食為天農產品有限公司一家小型加工企業,其余的還是以農村家庭小作坊加工為主,工藝流程簡單,出油率不高,沒有精練提質,加工產品用途單一,應有的經濟效益尚未凸現出來。
2015年底,全縣油茶面積14.5萬畝(其中,掛果投產面積10萬畝,初掛果和待掛果面積4.5萬畝),年產茶籽2000噸,茶油540噸,產值3780余萬元。生產出的茶油主要用于家庭食用,茶粕用于燃料和生產肥料。
(2)良種推廣
全縣當前油茶品類以“長林”為主,在性狀表現上,低劣品種居多,優良品種(紅皮果)極少。2002年至2004年,縣政府通過實施油茶低改項目,引進了以茶陵為主的的11個品種,且引進的良種生產性狀表現良好,成效顯著,宜大面積推廣。但錦屏縣在油茶良種選育、良種無性系繁殖和良種推廣利用等方面幾乎是空白,種苗研發、培育環節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生產的標準化程度難以統一,高產優良油茶品種并未得到大面積推廣。
2、錦屏縣油茶產業現存問題
(1)種植周期長,樹齡結構不合理
大部分油茶種植需要在五年以上才能開花結果,果實生長周期約12個月,6-10年產量逐年上升。錦屏縣油茶林總面積14.5萬畝,老油茶林10.8萬畝,新造3.7萬畝。老油茶林的品種老化,樹齡多在40年以上,平均畝產油量僅3.7公斤。老油茶衰老退化加劇,新造的油茶林后續管理跟不上,投產面積少,總體林齡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2)生產管理粗放
錦屏縣油茶生產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狀況,生產管理水平極低,屬于自然生產狀態,單產量偏低,隨著近幾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普遍存在著撂荒閑置、任其生長現象。
(3)種苗繁育發展緩慢
優良品種是油茶高產的基礎。目前,錦屏縣的良種產業發展緩慢,種苗繁育體系尚未建立,現急需建設油茶種苗圃,進行油茶優質種苗生產、保障油茶種苗供應,推動當地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加工工藝水平較低,經濟效益不能凸顯
錦屏縣油茶生產基本上是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栽培油茶主要用于解決家庭食用油,油茶加工產業多年來一直處于農村家庭小作坊水平。由于茶農對茶籽的經濟效益缺乏認識,對茶籽的加工業僅僅屬于粗加工,榨油后的茶粕仍含有大量的茶油及豐富的茶皂素,但茶粕卻被當做燃料或肥料,茶籽資源利用存在重大浪費。現階段,需發展新的生產模式,促進油茶籽的綜合利用及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收益。
(5)產業功能單一,缺乏橫向拓展
錦屏縣作為貴州省五大油茶主產縣,油茶產業已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產業功能單一、品牌意識不強等短板。2015年《黔東南州“6個100萬”綠色生態現代農業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增加油茶的環境景觀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近年來,通過“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等旅游推介會,錦屏縣游客量大幅提升,為了更好地承接區域旅游聯動發展,錦屏縣要積極拓展油茶的休閑功能,滿足消費者采摘、觀光、度假、養生等多元化需求,帶動油茶集約化生產和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
3、油茶全產業鏈體系規劃
為了解決錦屏縣油茶產業現存問題,需從油茶產業鏈的縱向、橫向同時出發,打造全產業鏈體系。
具體思路:
(1)針對錦屏縣低產油茶林和粗放的管理方式,引進優良品種和現代種植管理技術,提高油茶的產量與品質。同時,按照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在油茶林,特別是新造油茶林,發展油茶林下種養,提升土地單產。林下種養基地可發展油茶+竹蓀、油茶+生姜、油茶+豆類、油茶+黃花萱草/油菜、油茶+白術/芍藥、油茶+太子參、新油茶林+鵝、老油茶林+雞等模式。
(2)為滿足縣域油茶產業規模化發展對種苗的需求,通過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優良種質資源的引進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育等措施,進行油茶優質種苗生產、保障油茶種苗供應,向前延伸油茶產業鏈。
根據《錦屏縣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規劃新造油茶林4萬畝,新造油茶林按每畝100株的需苗量計算,4萬畝新造林約需400萬株種苗;同時,錦屏縣約有10萬畝的低產老油茶林需改造,約需種苗1000萬株,新造和低改油茶林合計供需種苗1400萬株。
根據常規實踐,育苗基地每畝可栽培種苗3萬株左右,1400萬株種苗,共需育苗基地約500畝(不含復種面積)。
(3)引入精品山茶油和茶皂素洗護產品生產企業,對接中高端消費市場,發展精品山茶油及衍生產品生產,向后延伸油茶產業鏈條,帶動區域油茶產業發展壯大。
(4)引進浙江紅花油茶、騰沖紅花油茶等紅花油茶品種,打造錦屏縣萬畝油茶景觀;同時,利用老油茶林更新廢棄的老油茶樹,通過造型和嫁接觀賞性好的茶花品種,發展茶花盆景;當現存的老油茶林處于旅游資源較豐富的區域時,可通過景觀改造,基礎服務設施配套,打造集觀賞、體驗、品嘗、休憩、養生等功能為一體的油茶主題康養莊園。拓展油茶橫向產業鏈,發展休閑旅游,做活油茶產業,帶動區域農民增收。

油茶全產業鏈體系規劃圖
4、油茶全產業鏈循環發展模式
油茶全產業鏈循化發展模式涵蓋了產業上游的種苗培育與推廣,中游的高產油茶林種植,中下游的茶油加工、精煉,下游的茶油及其副產物茶粕、茶殼等的綜合開發利用。具體表現為:上、中游生產所需的肥料來源于下游生產的茶粕有機肥,中下游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來源于上游生產的油茶果,下游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來源于中下游生產的茶油及其副產物茶粕、茶殼等。

油茶全產業鏈循環發展模式示意圖
5.小結
通過低產油茶林的改造、油茶林下種養,促進油茶林單產面積收益;通過引入油茶精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中高端產品,提升油茶附加值;通過拓展油茶產業的休閑體驗功能,發展區域旅游,做活當地油茶產業。通過油茶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錦屏縣油茶產業形成“接一連二帶三”的良性互動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本文源自浙江田園綜合體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