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從鄉村旅游角度講,鄉村的誘惑力在于城鄉環境的不同特質。如果鄉村景觀跟城市景觀類似,那城里人何必去鄉下旅游呢?故鄉村旅游要回歸鄉村,鄉村旅游的開發,應當做到“土、野、俗、古、洋”五味雜陳。

從游客的心理思維來講,都是具有獵奇心理的,習慣了城市生活,有時就想去體驗鄉村生活,感受一些泥土鄉味。鄉村,我們擁有的就是那些原真的、古拙的、獨特的民居建筑、小橋流水、古道孤藤等等。這些都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元素和原真的文化載體。
有些鄉村搞旅游,為修公路而拆古橋、伐古樹、毀良田、廢古宅,丟掉了鄉村旅游的核心元素,導致南轅北轍、本末倒置。國家倡導“三不一就”新型新農村建設,即“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新農村建設”,其用意也在強調保護農村原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

鄉村,要留住鄉愁,留住兒時的記憶。鄉村之所以為鄉村,源于鄉村的“野”字,或山野茂林,或沃野阡陌。“野”即自然,自然的東西能使都市人體味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愜意,這種田園風光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是城里人回歸自然的心結,因而是鄉村旅游的獨特賣點。
鄉村里那一方鄉野,應該包含:“景觀的野”、“生活的野”、“美食的野”.......。為此,在規劃過程當中,需要還原一些野的元素,諸如曾經的生活方式,曾經鄉村人使用的工具,曾經小孩子的游戲場景及設施,曾經老年人生活所衍生的場景等等。在后期運營中,需要加強那些“野味十足”的活動策劃,諸如:小孩子的“野游戲”、大人的“野生活”等等。用野味還原本真,用野味呼喚內心的需求。

千百年來的農耕文化積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民族風情和傳統節慶構成了鄉村獨有的文化特性,具有歷史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現在這些“俗氣”的東西也幾乎都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及游客的喜愛。這些鄉間“俗”味也是與城市以及其他景區差異性較為明顯的東西,使大人重溫童年味道,也讓孩子體驗到了真正的農趣。
我們要將這些“俗”的東西變得流傳下去,變成鄉村景區的“高大上”該當如何呢?首先,鄉村旅游要把這些“俗物”轉化為旅游資源、發展資本和競爭優勢。其次,需要挖掘和保護,挖掘每類鄉俗內在的本質基因,掌握其特性,從而既能更好的保護,又能將其特色向游客展現的淋漓盡致。

古味,是最接地氣、最具有歷史性的味道,由于受地形氣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擁有著眾多“古味”十足的東西,諸如鄉村的一棟棟民居、那一條條街道,甚至連鄉間村頭水井旁那棵樹都透著“古”的氣息。鄉村旅游扎根于古老的村莊,古建尤為珍貴,即便是殘磚斷瓦,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
為此,我們要梳理當地文脈,傳留當地文韻,存留當地古味。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力求修舊如舊,避免大拆大建,保證那些歷史性的文物外貌上要有古風、古樸、古香、古色,內部上要有傳統的文化內涵,諸如建筑的風水格局、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到傳統的歷史文化資源,才能賦予鄉村旅游景區活的靈魂,才能彰顯出鄉村旅游景區應該有的特色。

外國的鄉村旅游起源其實比國內早,多數發達國家鄉村旅游成為了重要的旅游景區類型。法國的鄉村旅游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豐富的發展經驗,每年都吸引城市居民到此舉辦生日、婚禮、家庭聚會、洗禮等活動。在普羅旺斯的葡萄酒莊不僅可以采摘水果,還能參觀到葡萄酒制作的全過程,既大大促進了葡萄酒的銷售,又使一、二產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延長了產業鏈,擴大了經濟收益。
目前我國興起的休閑農業、農莊,通過適當地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調整,引入時尚化、現代化、觀賞化元素,不僅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提升了外來游客的舒適度,甚至給游客創造驚喜。當然,添加現代元素,要注意適度,過猶不及。
結語
jieyu
當鄉村旅游遇到新農村建設,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留點土位、帶點野味、顯點俗味、存點古味、沾點洋味,而不能一味求怪、求奇、求大、求全。這樣的新農村建設,既留住了農村人,也給景區帶來了鄉村原有的風味,原有的氣息,吸引了城里人,給他們帶來了鄉村的體驗。
| 長三角農業規劃 安徽中農富通官方微信 掃描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行業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