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我國的發展歷史由來已久,1985年,成都市郫縣農科村的徐家大院開展農家樂,拉開了鄉村旅游的帷幕。
如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9.5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93萬家,年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人,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已成為我國現有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融合階段發展。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空間創新
(1)引導集散分流,實現多頭并進
針對旅游高峰期人流太過集中的問題,可采取客群細分與分流方式,在鄉村旅游目的地以快慢結合、層次清晰的交通路網體系合理劃分旅游功能空間和發展組團,全域設立多個“快旅慢游”交通進出點和集散點,內部采用多種慢行交通方式,如步行、騎行、漂流等,實現多頭并進,互不干擾的旅程組織策略。
(2)開發不同旅游產品,優化空間組織
通過開發一系列吸引物級別的鄉村旅游產品,以這些核心產品為增長極,引導關聯度高的旅游業態圍繞其集聚,在空間上形成一個鄉村旅游目的地內的若干主題發展組團,從而豐富游客選擇,令其各得其所,有效降低游客集中度,最大限度利用全域適旅空間,實現空間布局優化。
(3)打造環游線路
在鄉村旅游的空間組織上,可以因地制宜地規劃環線交通(游線),以方便交通組織和游客游覽,顯著提升游客通勤效率和擴大其通勤空間范圍,并令游客行程更加便于預測和管理。在環線內宜開通旅游公交服務,串聯所有重要的鄉村旅游景區(點)和食宿購娛服務場所。

(1)因地制宜,不拘泥于空間結構
在鄉村旅游片區的空間結構上,可“化有形為無形”,不拘泥于城鎮規劃理論上的“規整”結構形式,按照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融合發展,突出重點,建設示范點,并充分吸納原住居民出于實踐積累的合理建議。
(2)以需求為導向,實現大分散、小集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第一產業,走向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小城市甚至鄉鎮居民的休閑需求日趨增長,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因此,要以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相對應區域調整鎮村農林的產業空間格局,實現就地轉型發展,最終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形態。
(3)空間分布上,推進圈層化發展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出行距離持續擴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地可從城市近郊逐步向車程1-2小時左右的城市外圈層發展,甚至依托高鐵網絡,吸引中程都市客群來訪。這要求鄉村旅游目的地對于目標市場的定位更加準確,針對客群需求特征,依托不同距離的空間圈層,培育和集聚最為適合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用地方式創新
1.創新城鄉土地流轉,采用土地銀行的方式,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在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地區,可采用“土地銀行”的方式,實現農村集體土地指標的自由流轉、質押和融資。這對于農戶獲取啟動資金自營個體旅游項目和專業企業規模化獲取土地用于開發大型旅游項目而言都具有現實意義。
2.建立以土地股份為基礎的合作社,集中土地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有條件的農村集體可以建立合作社,農戶以承包的土地入股,進行股份合作。這樣可以使土地集中經營、高效經營、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這種方式,管理制度嚴格,管理方法科學,對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領域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保障發展成果切實惠及本地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3.鼓勵使用“四荒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鼓勵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應給予建設用地指標傾斜,引導具備資金、技術和品牌優勢的專業企業更多投入。由此,最大限度降低用地成本,合理引導要素流動,發揮閑置土地的經濟價值。
4.支持使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及廢棄園地、林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令大量農民進城買房,農村房屋閑置,田地疏于管理。實際上,在新農村集中居住后,閑置下來的村莊農舍、廢棄林園等恰好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良好發展空間。對這些農村集體土地進行指標整理和農林復墾,并根據旅游產業經營需求合理配置建設用地指標,有助于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招商效率與質量。
5.對現狀效益不理想的集體用地,可采取土地置換、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盤活集體存量土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對現狀用途經濟效益不理想的集體用地,可采取土地置換、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統籌盤活這些存量集體土地。如此,一方面,可以解決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遷移部分農戶的住宅、承包地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土地使用價值,集約化發展,便于個人或企業經營管理。
本文來源于中國旅游報,圖片和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友好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