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實現城鄉融合?如何推進鄉村治理? “鄉村振興”成為從案頭到田間地頭的熱議話題。
重視“三農”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在過去90多年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連續十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以“三農”為主題,充分彰顯了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還很多,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在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思路下,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是全面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行動綱領。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摘要
專家解讀
中農辦主任韓俊表示:這是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十六屆五中全會,曾經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一個概括,也是5句話20個字。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ハ鄬φ眨兴木湓挷灰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的階段,設定的一個新目標,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個戰略的實施將會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對于以前提到農業現代化和這次提到農業農村現代化兩者之間的區別的問題,他表示這是一個嶄新的表述,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涉及到農村的經濟、農村的政治、農村的文化、農村的社會、農村的生態文明各個方面的建設。
案例
安徽利辛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位于利辛縣西南部,規劃總面積6.2萬畝,涉及永興鎮諸王、謝集等7個行政村,對外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良。
規劃遵循“因地制宜、生態優先,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產業優化、科技提升,項目帶動、滾動開發”八項原則,依據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提升糧油產業,引進設施園藝產業,重點發展生態養殖業,植入加工物流業,適當發展農業旅游業,構建種養加循環發展、一二三產聯動互促的能源鏈條、產業鏈條,最終實現“皖北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物流中心、安徽省生態節能型新農村社區典范、全國知名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園”的重大戰略目標。
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產業園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區、生態循環養殖區、高效糧油生產區、設施果蔬種植區”四大功能分區。其中,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區是產業園的核心區,規劃總面積約2.1萬畝,具有“科技示范、精品生產、環境建設、輻射帶動”的功能,又分別建設生態節能型新村社區、綠色設施果蔬示范區、高標準糧油生產區、精品花卉苗木示范區、畜禽養殖示范區、皖北農產品加工物流中心及循環經濟展示區等分區,它的建設將輻射帶動周邊更大區域的發展。
產業園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發展理念,以現代化的沼氣工程為紐帶,將種植、養殖、加工、旅游與新農村居住有機結合,構建了產業園循環經濟鏈條。各種循環種養模式的引入,使園區內的動植物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時,新技術的應用,又為園區實現循環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十九大報告摘要
專家解讀
韓長賦說,這一政策安排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期盼,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既可以沉下心來搞生產,又可以放心流轉土地經營權,還可以安心進城務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預期也更穩定了,可以放心投入、擴大生產,改善農田設施條件,有利于形成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從“地”來看,就是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對農用地而言,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跟實現強國目標的時間點相契合,既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又給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留出空間。對宅基地經營性和公益性的集體建設用地而言,要從長遠考慮,根據未來鄉村振興的需要,逐步盤活,用出效益來。

案例
廣西玉林“五彩田園”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為依托來進行綜合打造,發展休閑農業和旅游,帶來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注入農村市場,同時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要想打造田園綜合體沒有土地可行不通,田園綜合體的打造勢必會帶動當地土地的規模流轉,影響當地的土地流轉價格,使土地流轉進入新常態。
“五彩田園”著力于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土地流轉和土地規?;洜I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培育各類農業主體,培養種糧大戶和職業化農民。
“五彩田園”帶動了當地休閑旅游發展,當地居民將閑置民居改建成了鄉村酒店,將荒山變成了度假村,將水塘變成了垂釣園,農田變成了觀光采摘園,而這些項目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的。
2016年,玉林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3.6億元,居全區第三位;用占廣西5%的國土面積,生產了12%的糧食,貢獻了10%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土地流轉率55%,廣西最高。
今年,五彩田園核心區、拓展區11個村的“六權”確權登記頒證已全部完成。確權后,再采取“政府收儲、二次流轉”的模式,破解土地流轉難題,從分散耕作到規模經營,土地從農戶手中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核心區92%的水田、95%的坡地已經流轉,流轉面積兩萬多畝。
突破鎮村原有土地歸屬的局限之后,天寬地闊。入園企業流轉使用土地,不再受行政區劃限制。通過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和“保底+分紅”“土地流轉租金+返聘務工”等多種模式,使農民實現了土地流轉金、薪金、股金、房屋租金、養老保險金“五金”收入。開展跨村、跨組的合作農場試點,支持農戶以土地經營權、資金、房屋使用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創新以保價收購、利潤分成、二次分紅等多重分配方式,讓更多農民受益。
廣西玉林“五彩田園”引導農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的同時也呈現給游客別樣的鄉村風景。當地農民第一次體會到土地流轉和全域旅游為農業帶來的無限可能。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糯髨蟾嬲?/span>
專家解讀
韓俊說到:因為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所以必須要把億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提出的五個方面,都要進一步明確任務,都要進行相應的制度創新,把每一項工作做實了,讓鄉村振興戰略能夠落地、能夠生根,能夠給億萬農民帶來好處、帶來利益、帶來福祉,能讓農村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魏延安說到:以往對農村工作隊伍的重視,往往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也往往關注點在農村帶頭人的培養。比如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強城鄉基層黨建資源整合,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制度。而十九大首次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相信這是對整個“三農”工作隊伍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有利于各行各業熱愛“三農”的優秀人才進入“三農”工作隊伍,加強“三農”建設。
案例
近年來,山東省供銷社從提供農業供給側有效服務入手,探索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的服務規模化,開拓為農服務新實踐;搭建孵化平臺,建設新型職業化農民隊伍。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造就“三農”工作的新團隊。
開拓為農服務新實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大量農民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70后’不想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已經成為現實問題。對此,山東供銷社提出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的口號,為農戶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務。所謂全程托管,即對耕、種、管、收、加、貯、銷所有生產經營環節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半托管是對2個以上生產經營環節提供“菜單式”服務。如此一來,有效解決了農民進城打工后土地的閑置問題。
搭建孵化平臺,建設新型職業化農民隊伍
從傳授單一技術技能向市場經濟、農業科技、法律法規等多個領域延伸,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目前,濰坊已搭建全國總社昌樂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山東省供銷社土地托管培訓基地和各縣市區為農服務中心基地等多個培訓平臺,累計培訓職業農民超過10萬人次。重點依托全國總社昌樂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建成了綜合服務、實訓、孵化三大平臺,下轄創業實訓中心、電商服務中心、人才服務中心、技術培訓交流中心、農業科技會展中心、農批市場管理中心、國家政策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提供從入駐到實訓到孵化的一站式服務,設計入駐孵化創業企業300家,年培訓能力達3萬人。
相關閱讀浙江鄉村旅游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