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定了三件大事,其中兩件和“三農”有關:確定進一步扶持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措施,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聽取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情況匯報。
亮點一
進一步扶持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會議指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良好,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會議確定的具體措施一:
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社會化服務支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主體,更好帶動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開展新型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培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和脫貧攻堅。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能有效解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規模粗放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加快推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例如,互聯網與農業農村工作融合不夠深入,組織化程度不高、管理不夠完善、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亟待解決。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內容與當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所遇到的問題高度吻合,為下一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汪力斌說:“政府部門、政策制定部門還有公共服務部門要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根據他們的問題提供支持、技術服務等,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會議確定的具體措施二:
落實財政扶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對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疫病防治等生產服務給予補助。
會議確定的具體措施三:
創新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農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推廣大型農機設備融資租賃。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向市縣延伸,力爭明年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占總擔保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研究出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意見,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
創新金融服務,澆灌農村金融活水。首先是解決農戶融資難的問題,會議提出: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力爭明年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打通了農村信貸“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也尤為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農業大災保險作為挽救種植損失的“救命稻草”。
財政部金融司副司長胡學好則日前表示,下一步要推進農業保險大災風險防范機制,支持保險補貼向規模經營農戶傾斜。
農業部財務司副巡視員王晉臣認為,要加快構建政府、農民和保險機構之間的利益制衡和協調機制,在路徑上推動農業保險保障從廣覆蓋向更加關注經營主體聚焦,推動從低保障向“保得到位、賠得足額”拓展。
亮點二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喜人
會議聽取了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情況及主要結果的匯報,此次普查共登記了2.3億農戶、60萬個村級單位、200多萬個農業經營單位,全面反映了農業基礎設施、綜合生產能力、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情況。
普查顯示:
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
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農民生活顯著改善。

據國務院農普辦和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詳細數據如下:
農業生產方面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全國糧食總產量在2013年首次突破1萬2千億斤大關,2014-2017年連續四年穩定在1萬2千億斤以上;全國肉類總產量和水產品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主要經濟作物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保持較高產量水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016年末,全國農業經營單位達到204萬個,比2006年增長417.4%。2016年末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91萬個。20743萬農業經營戶中,有398萬規模農業經營戶。全國共有31422萬農業生產經營人員。
交通和電商
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2016年末全國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達到99.3%,比2006年提高3.8個百分點;接近9成的村通寬帶互聯網,農村電商由無到有,2016年全國超過1/4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有4.4萬規模農業經營戶和5.1萬個農業經營單位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
我們從數據中能總結出很多經驗,并且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我國現在有2億多的農業經營戶,但是其中成規模經營的只有398萬,這個比例還很低。對此,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農業規模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因素,讓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接軌的最好方式是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更多精彩內容浙江鄉村旅游規劃





